- 充值
- 帮助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由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协办的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创刊于1996年,创始人为陈述彭院士。学报现任主编徐冠华院士,执行主编陆锋研究员。《地球信息科学学报》主要刊登以地理系统信息流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认知理论、地理时空大数据挖掘、地理空间智能分析、地球信息图谱、遥感信息提取、虚拟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综合分析等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评论与简讯,重点关注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创新成果的报道。《地球信息科学学报》读者对象为广大从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地球信息科学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决策人员。 1995年12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的奠基人陈述彭院士高瞻远瞩地倡议建立“地球信息科学”博士学位点,同时提出筹办以“地球信息科学”作为主题的学术刊物,以推动我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从创刊之初,本刊就一直牢记陈述彭院士的嘱托,紧跟时代步伐,与地球信息科学学科发展同步,积极倡导和宣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空间综合分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与应用拓展成果。陈述彭院士也多次在学报发文,阐述地球信息科学的内涵和外延,不遗余力地推动地球信息科学在响应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以陈述彭院士、徐冠华院士、周成虎院士为首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地球信息科学已经成为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阵地,学科发展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地球信息科学学报》从创刊之日起,就一直定位于地球各圈层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技术,及其综合分析应用研究。上到电离层,下到莫霍面,都是地球信息科学关注的空间范围。随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努力不断开花结果,地球信息科学关注的空间范围和领域更是不断拓展。从自然环境到人类社会,从陆地到海洋系统,从地表到地球深部,从月球到火星,浩瀚的宇宙,时空信息无处不在,也为地球信息科学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无数新的科学命题和重大需求,推动着地球信息科学不断前进。无论是早期的地理信息系统,还是后期的地理信息科学,都可以称之为地球信息科学的子集。当下,信息地理学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陈述彭先生的高屋建瓴,一切具有时空分布特征的物理单元和场景,包括人口、物质、能源、金融资本、信息的时空格局探测、模式识别与流动过程解析,都是地球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从各自的专业视角,赋予了地球信息科学差异化的解读,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地球信息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和历届编委会的不懈努力下,在主管机构和领导的关爱和支持下,20多年以来,学报不断进步,发文量从最初的每年数十篇,增长到约180篇。学报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稳定增长。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